主题教育期间,市发展改革委机关第二党支部积极响应机关党委号召,组织开展“感误思想伟力 · 建设幸福安康”好书荐读鉴赏活动,引导全体党员通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习近平走进百姓家》等经典书目,在深学细悟中明方向、解疑惑、勇担当、促发展。现将部分读书心得分享如下。
用系统观念推进安康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市发展改革委综合科科长 姜 波
系统观念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维方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一书中,通篇强调了要坚持系统观念,善于用联系而不是孤立的、全面而不是片面的、发展而不是静止的观点去看问题、干工作。全书摘录习近平同志2012年11月15日至2023年3月5日期间的报告、讲话、说明、演讲、谈话、文章、贺信、指示、批示等410多篇重要文献,分18个专题、1031段论述,其中部分论述首次公开发表。当前,安康经济正遭遇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波动和阵痛,处在调整结构、负重爬坡、恢复增长的关键时期,全市非公经济占GDP比重60.1%,尤其需要用系统观念来全面提升民营经济竞争力,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这样的思维方法为全市民营企业在发展上解忧、环境上解压、政策上解惑、帮扶上解渴提供了遵循,为我们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坚持用系统观念和战略思维统领全局、保持定力。安康民营经济呈现“六六八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全市60%以上的生产总值,60%以上的科技创新成果,80%以上的税收,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营经济遇到的困难,是发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一定能在发展中得到解决。安康发展民营经济,一定要用系统观念和战略思维统领全局、保持定力,同心同向、精准施策,保持定力迎难而上,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战略和策略的关系。全面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对标中央银行八部门支持民营经济的25条具体举措,走出有别于其它地区的发展新路,实现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要紧紧围绕省委对安康“生态优先、绿色升级”的发展定位,坚持落实中省扩大内需战略、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措施,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发展,构筑经济发展新优势。
坚持用历史思维和辩证思维认识市情、跟进聚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作为欠发达区域的安康市,经济总量全省占比小、整体实力不强、县域经济薄弱、创新能力不足、开放深度不够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民营经济发展,202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268.65亿元,同比增长2%,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增长0.2%、3.5%、7.7%,主要指标增速放缓,恢复增长压力加大,全市各类市场主体突破28万户,民营经济发展困难加剧。我们要用历史思维判明大势、定位当下、开辟未来,用辩证思维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抢抓中省布局民营经济发展战略部署机遇期,及时跟进政策走向,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采用降本减负与融资纾困“双发力”,推进营商环境与体制机制“双优化”,依托管理与技术“双创新”,引导民营企业轻装上阵、大胆发展,增强民营企业家发展信心,全面提升竞争力,聚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坚持用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解放思想、全向发力。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重申“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安康民营经济“小低散”的特征没有改变,民营经济中个体工商户达83.5%,产值过10亿的规上工业企业屈指可数,全市尚无上市企业。针对这些问题,亟需用系统思维聚焦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堵点,用创新思维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通道、新渠道、新赛道。要落实全市提振信心恢复活力39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15条、企业注册入统纳税10条、经济稳增长32条、工业经济止滑企稳回升15条政策措施,围绕民营重点企业、瞪羚企业、成长性企业发展,指导民营企业争取陕南循环发展、产业结构引导、苏陕扶贫协作、津陕对口协作、高新技术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城乡冷链物流、乡村振兴等专项资金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聚焦“秦创原”、产业承载平台、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和“一县一业”发展,提升富硒食品、新型材料、秦巴医药、装备制造、纺织丝绸、毛绒玩具、电子线束、生态旅游等重点领域产业链水平。同时用好民营企业座谈会、“陕企通”、干部联企交友等平台,持续深化多层次联企帮扶机制,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使“政策找企业”成为新常态。顶格执行中省减税降费政策,切实为民营企业减负纾困。
坚持用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优化环境、持续用力。孔子讲“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党的二十大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要持续优化发展环境,以开展“营商环境突破年”为契机,以民营企业需求为导向,聚力在项目保障力、政务服务力、市场吸引力、公平竞争力、政策落实力五个方面突破,擦亮“营商环境最安康”金字名片。以法治思维为依托,有针对性地开展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方向、市场准入、产业准入、秦岭条例等政策法规宣传解读,定期举办民营企业项目招商推介活动,激发民营企业活力和创造力,为民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以底线思维为基准,积极构建“亲”“清”交融、“亲”上加“清”的新型政商关系,做好主动服务和靠前服务,让民营企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充分释放民营经济作为安康“经济细胞”的活力和韧性。
革命的阳光洒向中国大地
市发展改革委价格认证中心主任 肖 鹏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读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使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发表于1948年描写土地改革运动的纪实性长篇小说,曾获得前苏联斯大林文学奖。作为最初反映土改运动的小说,因客观呈现农村阶级斗争的复杂性而成为同类题材代表作品。作者丁玲,30年代著名左翼作家,也是最早来到中央苏区的文人。毛主席曾作《临江仙.给丁玲同志》一词欢迎她的到来,下阕写到“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充分体现了主席对丁玲的赞赏和喜爱。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时代背景是1946年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发布后,解放区大批干部组成工作队来到农村,发动群众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作者以暖水屯农民协会与恶霸地主的斗争为脉络,把焦点对准农民代表支部书记张裕民和封建地主代表恶霸钱文贵等时代人物,以他们在土改运动中的内心变化与外在表现为着力点,通过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叙事技巧,以女性细腻的笔触展开对各阶层代表人物、各矛盾事件的描写,全景式呈现了这场重塑我国农村社会关系的伟大革命运动。
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部以阶级斗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并未出现“高大全”式的英雄。如暖水屯“第一个党员”张裕民,作者在肯定他的勇毅性格与抗争精神同时,并未讳言其沾染过酗酒、赌博的落后习气,但通过党的教育和斗争实践,张裕民逐渐摆脱旧时代小生产者的精神沉疴,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战士。而作为这场运动的主角——旧时代中国农民,他们在思想上既有渴望翻身解放的革命诉求,又受到几千年来封建秩序的禁锢,因此丁玲也将这个群体的软弱与短视进行了客观展示,从侧面体现了阶级斗争的复杂性和土改运动的曲折发展。小说后半段,暖水屯群众在党的组织领导下,思想觉悟不断提高,自觉投身革命运动,最终成为了土地的主人。作者通过纪实的写作手法成功塑造了一组丰满立体、坚实可信的人物群像,让读者对那个时代的中国农民有了更全面的观察,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个群体对土地殷切的渴求和深沉的热爱。这份强烈情感在小说第五十二章佃户侯忠全收到地主退还地契后的情景中得以充分体现:
他走后,这老两口子,互相望着,他们还怕是做梦,他们把地契翻过来翻过去,又追到门口去看,结果他们两个都笑了,笑到两个人都伤心了。侯忠全坐在院子的台阶上,一面揩着眼泪,一面回忆起他一生的艰苦的生活。他在沙漠地拉骆驼,风雪践踏着他,他踏着荒原,沙丘是无尽的,希望像黄昏的天际线一样,越走越模糊。他想着他的生病,他几乎死去,他以为死了还好些,可是又活了,活着是比死更难呵!慢慢他相信了因果,他把真理放在看不见的下世,他拿这个幻想安定了自己。可是,现在,下世已经成了现实,果报来得这样快呵!这是他没有,也不敢想的,他应该快活,他的确快乐,不过这个快乐,已经不是他经受得起的,他的眼泪因快乐而流了出来,他活过来了,他的感情恢复了,他不是那么一个死老头了。但他的老婆还在旁边叨咕着:“你还他么?你还他么!他爹呀!”侯忠全竭力使自己镇定了下来,他拿着地契往外走,老婆着急追了出来,仍旧说:“你还顽固呀!你还不敢要呀!你还信他的一贯道么?”他只说:“不,我给农会去,我要告诉他们,我要告诉许多人,这世道真的翻了呀!哈……”
土地是农民的生产资料,更是他们的立命之本和人格尊严。当看到历尽苦难后,那份植根于内心深处对土地的渴求与热爱让一个麻木蒙昧的老人重新焕发出生机时,不禁使读者与中国农民这个群体产生了深深的情感连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深刻揭示了土地改革运动的本质——消灭封建土地制度,打碎几千年来套在底层群众身上的沉重枷锁,使广大农民在政治和经济上获得解放。这才是一本好书应该引发的思考与传递的价值。与之相反的是当代某些涉及土改题材的文学作品,刻意隐去或淡化农民遭受的残酷压迫,通过片面展示斗争场景和被镇压地主的命运,从而质疑土改运动的革命性与历史意义,其创作动机值得警惕。我们在阅读涉及中国近现代史文学作品时,一定要有所扬弃,尤其党员干部更应选择以人民立场为创作方向的经典,一方面有助于全景化了解特殊时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全貌,同时也是树立我们的唯物史观,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有力的思想武器。
再读《资治通鉴》
市发展改革委财信科科长 刘 玲
季羡林曾说过:“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
《资治通鉴》作为中国历史上首部编年体通史,它记载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前后共1362年的历史。
它记叙了王朝的兴衰成败,更讲述了帝王将相们的跌宕人生。给后人以无数的启示。纵观全书,所有沉不住气,意志薄弱的人,全都早早就被淘汰。懂得忍辱负重、心志坚韧的人,才能笑到最后。再读《资治通鉴》悟道:一个人最大的本事,莫过于能忍、肯熬。
《资治通鉴·秦纪三》记载,公元前225年,秦始皇灭掉了魏国。秦王听说张耳、陈余是魏国名士,便发布公告,重金悬赏缉拿他俩。无奈之下,张耳、陈余只好改名换姓,四处亡命。后来他俩逃到陈县,充当里正(古时乡官的称呼)的门卫以糊口。有一天,陈余犯了一点小错,正好被里正抓到,里正拿起鞭子就朝陈余抽去。陈余大怒,当即就要还手。
这时,张耳在一旁偷偷拽了拽陈余的衣角,示意他不要发作。
陈余便强忍着心头怒火,低着头忍受着鞭打。等里正走后,看到陈余一脸不服,张耳就把他扶到一棵树下,责备他说:
平时我和你是怎么说的?大丈夫能屈能伸,小不忍则乱大谋。
现今受了点侮辱,吃了点皮肉之苦,你就想和一个小吏以性命相搏,太不值得了。听了这话,陈余这才幡然醒悟。此后无论遭遇什么,两人始终保持克制和隐忍,隐姓埋名地活了下去。直到陈胜、吴广起义,两人才出山,在乱世中建功立业,最后各自封侯拜将。
《素书》里说:“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选择忍,不是胆小没脾气,而是想将大事化小,把伤害和危险降到最低。逞一时之快,固然可以出口恶气,但最终只会葬送前途。忍住一时之气,尽管屈辱,却得以保留有用之身,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正如苏轼在《贾谊论》中写的: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在这世上,无论是保全自己,还是想要做出一番事业,必须得学会忍耐。
《资治通鉴》记载另一个故事关于史学家司马迁。马迁出身史学世家,其父死后便继任为太史令。年少之时,他便立志写出一部“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史书。公元前98年,大将李陵出征匈奴,结果战败投降。消息传来,满朝文武纷纷弹劾李陵,唯独司马迁为李陵辩解,最终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盛怒之下,直接将司马迁打入大牢。他本想一死了之,但想到自己未竟的理想,一咬牙,便接受了残酷的“腐刑”。 出狱后的司马迁,并没有一蹶不振。面对身体残缺带来的屈辱和他人的种种非议,尽管内心饱受折磨,他却默默扛住了这一切。此后,司马迁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史书的创作当中。最终历时十四年的呕心沥血,他完成史学著作《史记》。这部鸿篇巨制,开创我国纪传体通史的先河,被尊为“二十四史”之首。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炼,熬得住方成大器。生在世间,生活总会给你各种劫难,或是一次致命的打击,或是一段难捱的低谷。但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只要咬牙撑住,等暴风骤雨过后,终会迎来晴天。多少次被击垮在地,就多少次爬起来,渡尽黑暗便见光明,登过歧路便是顶峰。
人生是场旷日持久的博弈,忍是生存策略,熬是厚积薄发的沉淀。真正能成事的人,不会因一朝受挫就丢盔弃甲,而是会默默坚持,在不动声色中积蓄力量。水到绝境是瀑布,人到绝境是转机。熬得住,忍得了,只要生机不灭,即使被踩到泥土里,也终会有出头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