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工信局着眼高效推动落实全省、全市“三个年”活动安排,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关于优化营商环境部署要求,突出重点任务,强化推进举措,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加强宣贯,周密部署。坚持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印发了《推进营商环境突破年实施方案》,依托市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减轻企业负担工作要点》。借助“百名干部联百企、服务企业促发展”、季度企业负担调查、重点工作专项调研等载体,充分借助“两微一端”等媒介作用,通过推送信息、制作宣传专栏、举办培训、开展线上线下咨询等方式,加大《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中小企业促进法》《安康市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涉企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发布政策解读13期、工业产品推介28期。
二是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围绕涉企“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主动作为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在政企协同方面,落实好《安康市政企沟通联系工作机制》,每季度召开民营企业餐叙会或座谈会,今年以来组织政企座谈、入企调研共三次,收集企业困难问题32个办结24个。认真执行《安康市人民政府每周“亲商助企日”制度(试行)》,深入落实“百名干部联百企、服务企业促发展”活动,聚焦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一对一”开展惠企纾困帮扶活动,千方百计推动问题解决。去年以来,共组织5轮次全员入企大走访,排查困难问题1324个,截至目前合力解决企业困难1314个,按期办结率99%,企业获得感满意度持续提升。在载体建设方面,突出抓好以标准化厂房为重点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新建标准化厂房24.2万平方米,创建全省示范县域工业集中区8个、省级特色专业园区4个、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10个,通过实行“一年免、两年减、三年租”优惠政策,降低投资成本,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在缓解融资难题方面,借助民营企业座谈会、政银企对接会、“陕企通”综合服务平台等载体,及时了解企业融资需求,积极对接、协调解决企业融资困难。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按照“政府建平台、平台聚资源、资源找企业”的服务思路,全面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家,省级示范平台13家。支持中小企业创业创新,鼓励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大民营企业技改支持力度,加强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累计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6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个,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户、高新技术企业139户、省级瞪羚(潜在)企业9户,及时雨等24户企业被认定为2022年陕西省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示范企业。
三是强化举措,扎实推进。聚力攻难点、疏堵点、强亮点,营造亲商、重商、爱商良好营商环境,全力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制定印发《安康市推行“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成立安康市“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工信局,负责全市“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协调推进工作。整治涉企违规收费。发挥市减负办的职能作用,协调发改、财政、市场监管、交通等部门在不同领域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公布投诉举报电话及邮箱,及时处理问题线索。强化政策落实执行。梳理印发《政策汇编》1800余份,组织工业类企业建立政策宣传微信群2个,精心梳理推送、精细解释解读,进一步清理政策落实障碍。治理拖欠市场主体账款。持续开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工作,通过发提示函、通报等手段,持续开展拖欠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账款专项整治。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筹备召开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牵头制定《安康市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涉及5个方面15条具体内容,组织召开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专题会议,研究2022年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反馈问题整改提升工作,聚焦市场、法治、融资、创新、政策5大企业发展环境18条具体内容,逐条制定整改措施,确定责任单位,明确整改时限,强化督导落实。加力推广使用“陕企通”。“陕企通”正式上线投用后,我市先后召开了全市“陕企通”宣传推广推进会、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暨“陕企通”推广推进会,对“陕企通”推广使用工作周密部署。市民营办先后两次在全市范围组织涉企政策上传“陕企通”,共计上传155条,进一步充实涉企政策库,为企业第一时间享受政策红利、解决困难问题打下基础;对各县区“陕企通”注册情况实施日调度、周通报的“晾晒”机制,各县(市、区)、各涉企部门合力攻坚,推动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宣传推广工作格局,构建起“综合协调+宣传推广+注册指导”的工作架构和“1+12+N”三级联动工作体系。截至6月18日,我市市场主体(企业、个体户、合作社)共28.39万户,“陕企通”注册量为95742个、注册率为38.49%,注册量占全省注册总量33.93%,全市注册量和注册率均排名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