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汉滨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康调研时提出“乐业才能安居”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快融入”目标任务,持续加力、精准发力,集中智慧、聚集资源,推动搬迁群众安居乐业。
一是党建引领强统筹。因地制宜组建搬迁社区党组织,单独组建党组织4个,联合组建党组织46个,挂靠临近村党组织103个,选派第一书记17人,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开展“双找”活动,通过党组织找党员、党员找党组织,1001名搬迁党员组织关系应转尽转。整合资金795万元,建成7个标准化党群服务中心,服务搬迁群众“零距离”。深化“评星晋级”活动,2个搬迁社区创建为五星级党组织,推动实现“六好双优”。建立“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楼栋党员中心户”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设立网上管理服务便民平台,实现“双网管理”。建立“1+X”服务机制,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配套建立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服务中心等基本服务站点,为搬迁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开展“双微”活动,设立群众“微心愿”墙,党员干部帮助搬迁群众实现“微心愿”500余个;800余名党员融入到楼栋间、网格中,围绕履行党员义务、化解矛盾纠纷、美化居住环境、提供代办服务等方面做出“微承诺”1000余项,通过热心帮忙、贴心代办、用心服务,增强搬迁群众归属感、融入感。
二是乐业安居夯基础。实施“六大”乐业工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夯实“稳得住”基础。以培育创建市级易地搬迁充分就业社区为抓手,大力实施充分就业工程,建立集中招聘、“云端”送岗、点对点输出、上门“三送”等更加灵活精准的岗位推送机制,实现35902名搬迁群众就业,筑牢有劳动力易地搬迁家庭一户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的底线。继续深入实施以家政服务、养老护理、安康美食等为重点的劳动技能提升工程,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309人次,306名搬迁群众通过技能培训实现了就业。大力实施创业带动工程,强化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创业担保贷款等措施,上半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798万元,一次性创业补贴8万元。大力实施社区工厂高质量发展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正常经营新社区工厂102家,带动就业3820人,其中吸纳脱贫人口就业914人。大力实施农业园区提升工程,围绕搬迁社区配套累计建成农业园区122家,实现百户以上搬迁安置点农业园区全覆盖,促进搬迁群众稳定增收。大力实施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工程,将13410万元苏陕协作资金注入到130个村(社区)集体,支持各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用好用活集体收入,在搬迁安置社区开发公益性岗位97个,真正让搬迁群众乐业安居。
三是补短强弱完功能。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不断完善社区配套设施,三年来,整合资金11939万元,实施安置点河堤、污水提升改造、人居环境整治、幼儿园、“六小”工程等补短板项目153个。特别是聚焦搬迁群众生产生活的“小事”,在安置社区大力实施了以小超市、小库房、小餐桌、小课堂、小厅堂、小菜园等为主的“六小”暖心工程,对搬迁群众生产生活基本需求提供全过程、全角度的服务,极大地促进了搬迁群众融入新生活、享受新生活、创造新生活,群众拍手称“好”。
四是聚力服务提质量。将搬迁群众细分为“放心户”“关心户”“连心户”,落实“3+1”包联帮扶机制,1名原籍干部、1名现籍干部、1名结对帮扶干部结对包抓1户搬迁群众,全区5880余名党员干部与4.12万户搬迁群众连心结对,提供贴心帮扶,齐心协力助农惠农为农。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立综治中心,实现“雪亮工程”全覆盖,完善建设文明实践中心、红白理事馆、文化活动室、百姓大舞台等配套设施,常态化开展政治理论讲座、道德评议、群众性文艺演出,引导搬迁群众爱护环境、讲究卫生、破除陋习,由“村民”向“市民”转变。对标《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管理服务规范》,开展创建“星级”社区,百户以上社区已有21个达到“五星级”,319个达到“四星级”。在安置社区全面推广“321”基层治理模式,推行“两说一商”议事协商制度,建立和完善干部说法说政策、群众说事说心声、大事要事民主协商制度,充分保障搬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推行“居住薄”制度,已办理“居住薄”11107本,受益搬迁群众35860人。按照“属地管理、社区治理、政府引导、专业服务”的原则,推行由社区服务中心代管或托管物业模式,实行“两委”成员与物业公司“双向进入、交叉任职”,解决小区物业难题,推动小区事务共建共治,确保业主和谐乐业,不断提升、规范物业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