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平利县紧扣全县脱贫致富奔小康工作大局,把发展社区工厂作为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增收新路径。通过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创新政策措施,优化企业服务,落实精细化管理,促进了社区工厂蓬勃发展,使其成为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可复制的就近就地就业扶贫模式,先后被国务院扶贫办和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典型扶贫案例和农村创业创新典型范例进行推广。
出台“诱人”政策。结合实际制定了《平利县社区工厂发展十条扶持政策》,为企业送上了一批给力的“政策红包”,极大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在厂房方面,由各镇负责免费提供社区工厂业主使用3年,自行租赁厂房的补贴3年房租,对于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占比达到1/3以上的补贴50%水电费。在员工方面,对每吸纳1名贫困劳动力且签订不低于1年期限劳动合同的社区工厂,按1000元/人的标准发放岗位补贴;对每吸纳1名贫困劳动力的就业扶贫基地,按500元/人的标准发放奖补性职业介绍补贴;按照600元/人/月的标准发放3个月的职业培训补贴。在融资方面,由县人社部门发放10—50万元的创业贴息贷款,县财政筹措500万元社区工厂发展专项资金,其中300万元作为担保基金,撬动银行按1:10比例发放贷款,有效解决了社区工厂融资难题。在奖补方面,对由省市县评定为就业扶贫基地的,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1万元的奖励扶持,同时根据劳动就业人数给予5-10万元的落地奖励。
落实“五星”服务。把新社区工厂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以县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委、县政府、人大、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24个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社区工厂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定期研究解决社区工厂发展难题。实行“领导联厂、部门包厂、干部驻厂”结对帮扶机制,从规划立项、选址建设、登记注册、工人招聘、市场开拓等方面全方位提供“保姆式”服务,让企业发展一路“绿灯”。建立镇为主体、人社主管、部门包建、社区工厂办综合协调的工作推进机制,全力保障建设环境和生产环境,确保企业安心发展、放心经营。
推行“三色”管理。夯实县级领导带头包抓项目责任,对全县83家新社区工厂逐一编号,建立任务台账,实行“红黄绿”三色清单管理(即对仅有项目线索而没有实质性进展的,用“红色”进行预警提示责任人密切跟进;对已开工建设但进展缓慢的用黄色标注,提示责任人狠抓落地;对建设良好且按时间节点推进的,用“绿色”进行激励显示责任人完成任务),每月将帮扶情况在电视媒体上滚动播出、集体亮晒,接受群众监督,推动企业快速落地。
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实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同时,为企业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好处,2018年,全县新增社区工厂31家,为有贷款需求的新社区工厂,积极协调落实新社区工厂贷、创业担保贷款、劳动密集型企业自行贷款财政贴息政策,落实岗前技能培训补贴、房屋租赁补贴、一次性岗位补贴、奖补性职业介绍补贴、就业扶贫基地奖补资金415.1万元,极大降低了运行成本,让企业轻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