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要闻动态 > 县区动态 > 正文内容

紫阳绿色发展收获生态红利

发布时间:2016-09-23 06:45作者:

富硒茶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全国魔芋产业重点基地县、首批中国富硒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全省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一个个蒸蒸日上的产业,一张张响当当的名片,见证了紫阳“十二五”期间生态文明领域建设的足迹。过去5年,该县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生态红利正加速释放,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4%,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7%;两年荣获全省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奖,三年被评为全市目标责任考核优秀等次。

 

  守住生态底色

 

  紫阳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中属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引汉济渭”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如何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考验着一个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上,紫阳人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县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生态立县”战略。

  该县首先把汉江水质保护作为生态立县的头等大事来抓。五年间,累计投资超过5亿元实施生态环保建设,兴建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化粪池、汉江防洪堤,实施沿江沿河散户和学校旱厕改造,配备镇卫生院医源性污水处理设施,完善“户收集、村清运、镇处理”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同时,严格实行环保问责制,将汉江水质保护工作列为相关部门和沿江镇“一把手”工程,实行“一票否决”;在汉江及其主要支流沿岸划定禁建区,对三产行业、加工业进行排污指数和治污设施预审;动员和鼓励禁建区和控制区群众进行搬迁,优先将其纳入棚户区改造、避灾移民搬迁及保障房范围。

  其次是着力构建绿色发展屏障。以实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大瀛湖治理等国家重点工程为依托,动员全民参与植树造林;大力实施“治坡造绿”、“防护林建设”、“绿色家园”三大林业工程,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乔、灌、果相搭配,比较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十二五期间,全县新造林40万亩,保护天然林11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0.2%,实施小流域治理710.6平方公里。

 

  巧打“绿色牌”

 

  保护绿水青山的同时,紫阳也在主动转型、加速转型。围绕山、水、人、游等优势资源,加快布局循环产业体系,劳动密集型产业、山林经济、涉水产业、生态旅游等生态友好型产业蓬勃发展。

  立足“山水茶歌道”的特色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突出“汉江画廊、茶歌紫阳”的旅游品牌定位,着力打造休闲度假中心、汉水文化体验园、富硒茶文化观光园、道教养生文化园等。任河漂流建成运营,焕古硒茶小镇加快建设,瓦房会馆群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营梁村入选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文笔山成功创建AAA级景区,推出民歌剧《茶山情》等文化精品,“汉江画廊˙茶歌紫阳”知名度和吸引力不断提升,旅游带动作用逐步凸显。

  充分发挥富硒资源优势,主攻富硒茶、富硒魔芋、富硒林果、畜禽养殖、生态渔业五大产业。近年来,新建以茶叶、厚朴、核桃、柑桔、小杂果为主的特色经济林16.75万亩,管理管护抚育特色经济林70余万亩,全县经济林种植面积达104万亩;积极推进林地资源有效整合高效利用,流转林地42万亩,启动建设林业园区23个,其中省级农业园区2个,市级农业园区7个。通过集中打造现代农业园区和林业园区,使过去单一、分散的农业生产模式得以改变,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目前,紫阳的“低山茶叶蔬菜、中山魔芋林果、高山木本药材”立体农业格局基本形成。

  依托蒿坪硒谷生态工业园区和恒紫循环产业园区,全力打造富硒食饮品、新型材料、劳密加工三大工业支柱。紫阳硒谷工业园区先后引进陕煤集团、闽秦茶业、紫阳富硒食品等21家企业入园,开发生产出了富硒魔芋系列食品、富硒玉米营养餐、富硒矿泉水、富硒大蒜、富硒豆干等50多种产品,年综合收益超过30亿元。恒紫循环产业园区同多家银行达成融资协议,总投资8.6亿元的轻质环保建材、中药材仓储与精细加工项目在该园区落地建设。

  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良好的生态已成为紫阳的“金字招牌”。全县山林经济、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蓬勃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32:30:38优化为15:56:29。生态的有效保护、循环经济的良好起步,使紫阳步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