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这里被专家定义为“不适宜人类居住”。许多青壮年挥别穷山恶水,靠外出务工脱贫致富;10年后,国家水土保持文明示范县、国家级卫生县城、省级生态县……一个个耀眼的“桂冠”被揽入囊中。优越的发展环境吸引在外青年投身返乡创业浪潮,厂房基地如雨后春笋,遍布城乡。
“人养山,山养人;人养水,水养人”,白河秉承“生态立县”发展理念,建座座青山,护条条绿水,实现“造生态、护生态、用生态”同步推进,城乡因生态而美,百姓因生态而富。2014年4月,随着安康被确定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白河县再次擂响生态建设战鼓,唱响生态经济大戏,开启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绘生态蓝本 筑牢绿色根基
白河,地处“秦头楚尾”,境内有大小河流765条,汉江流经县境39.2公里,全域属国家主体功能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和出陕断面水质在线监测区,限制高强度工业开发。
“限制开发不是限制发展。要坚持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家园、发展生态产业方面去谋划发展,在保护中不断强化生态‘产出’,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者融合。”2014年5月,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动员大会上,“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的建设蓝图被绘就。
依托地形地貌、气候特征、水文水系和资源条件,该县组织各相关部门从空间格局、功能定位、发展目标等方面科学规划,共同编制了《白河县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方案》,把县域发展目标定位为水源涵养和水质保护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和人与自然和谐示范区,在发展定位和空间格局上明确提出了“一核、一园、三带、多板块”的总体布局、五级城镇体系、三大现代农业经济区”和“一廊、一轴、一环、一城、二大旅游片区、三大旅游区”的旅游空间布局,并从生态体系建设、生态产业、生态旅游、生态城镇和民生工程等方面规划90个生态功能建设项目,总投资达250亿元。
翻看《方案》,该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可见一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到2017年,生产总值达到66.5亿元、城镇化水平达42%、城乡收入比缩小为2.98:1;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生产总值达9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达到16:51:33;在对各镇的发展定位上,卡子镇作为后高山植被茂盛,土壤富含硒元素,以茶叶、油茶、木瓜为主发展优势农业;中厂镇依托红石河优质水资源,规划为县城副中心建设,计划投资3.6亿元建成AAA级红石河旅游景区,建成县城后花园……
生态发展的时间表和线路图已经清晰,如何保障规划目标落向实处,县发改局长负责人给出了答案:“年初,我县将主体功能区四大体系建设内容细化为13项考核指标,作为‘红皮书’考核的重要内容,逐一落实到行业责任部门和各镇;同时,《方案》目标和要求已经作为‘十三五’规划编制的重要遵循,成为我县区位和经济发展目标导向的行动指南。”
抓生态建设 构建绿色屏障
2015年3月,“全媒体问水行”采访活动中,来自“京津冀豫陕”5省39家媒体的53名记者对白河投入540万元建成水体监测体系,尤为赞叹。这是该县重视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
白河是财政小县,但勇担生态建设使命。
2013年,该县在全市率先建成投用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完成投资1.36亿元,每年投入的运营费用达500余万元;今年,该县全面启动的茅坪、西营、冷水等3个镇级污水处理厂和5个重点镇级生活垃圾填埋场工程,设计建设规模投资达1.73亿元,并将在年底建成投用;同时,对各移民集中安置社区全面配套污水处理管网建设,临近汉江住户按“三格花粪池+人工湿地”模式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并栽植芦苇;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县财政按各镇人口总数每人年增加5元环卫经费,并配备环卫设施和保洁人员,推广“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模式。
2014年,该县在全市率先推行了四级监管“河长”负责制,对县内大小河流实行全覆盖水质保护监测;发改和环保部门在项目立项、备案和审批过程中,严把项目“准入、环评、三同时、使用”四道关口,严禁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落户;印发《白河县开山采石(改河)削山建房管理办法》,对全县开山改河,削山建房实施统一管理,并划定生态保护区域禁止开山采石;同时,对餐饮业大气污染治理、汉江水质保护、重点能耗减排企业等联合执法巡查、专项检查成常态化进行,“美丽乡村、文明家园”、“治污防霾、保卫蓝天”等专项行动定期开展。
在“大监管”体系的呵护下,2014年,该县汉江出陕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县城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以上天数360天;垃圾填埋厂无害化理率为88.6%,县城污水处理厂处理率为88%;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较上年下降3.8%;万元GDP能耗较上年下降4.6%,“十二五”期间累计降低14.63%,居全市前列。
建设生态家园,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同时成为工作重点。该县抓住陕南避害扶贫搬迁的机遇,将高山农户搬迁入住基础设施完善的社区新村,同时强化产业支撑将山上土地退耕还林建农林经济园区,让村民就地当工人;为让搬行群众摆脱“土无三寸厚,旱涝灾害多”的困境,2014年,该县完成修建防洪堤19公里,治理水土流失85.5平方公里、改造提高基本农田6000亩,先后建成天宝、蔓营两个省级水土保持示范园,县全县“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综合治理工程”顺利通过审查验收;在县城,正在加速实施的县城防洪保安、316国道县城段改线、河街综合改造“三项”工程,更是综合了水利、交通、市政建设等方面,不仅能根治县城汉江水患保河街1.5万居民安危,同时提升了“秦楚边城、水色白河”的城市形象。
提升生态,加大植树造林是该县必出的一张牌。为扩大绿地面积,该县通过“县城周边造绿、城乡建园兴绿、道路两旁延绿、废弃尾矿复绿”的做法,同时结合全县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将植树造林与核桃、茶叶、油用牡丹等经济林以及和农林经济园建设有效整合。2014年,完成绿化造林4.2万亩,特色经济林2.62万亩。目前,全县造林面积达到142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上升达到63.5%以上。
兴生态产业 激活绿色银行
初夏时节,城关镇安福村绿韵现代农业园区宛如花的海洋,吸引游人纷至沓来。据负责人徐兴刚介绍,这千亩牡丹、芍药不仅年创产值20余万元,还解决50余名群众就近就业。
在天宝农业园区,蔬菜大棚、苗木花卉、中药材种植、林下白山羊和乌鸡养殖、绿色肉食品加工厂、农家乐……随处皆是繁荣景象。据负责人刘和兴介绍,近2000亩的梯田已获“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和“省级水土保持示范园”验收命名,如今这里又成了假日旅游的好去处,仅农家乐一项实现年收入300余万元,园区带动就业300多人。刘和兴正是该县返乡创业的典型代表,他带领搬迁群众将昔日荒山地建成今日聚宝盆和三苦精神教育基地。“人养山,山养人”,在这里是最好的诠释。
在白河,“山顶树林葱茏,山腰果茶缠绕,山脚瓜菜飘香,林间禽畜嬉闹”的美景俯拾皆是;林果产业园、茶叶示范园、苗木基地、特色养殖场、绿色食品加工厂,鳞次栉比。目前,该县建成以天宝、中营、晨合为龙头的省、市、县各级现代农业示范园32,建园面积5.19万亩,2014年实现园区产值3亿多元;建成茶叶产业基地10余个,面积达3.9万亩;建成木瓜基地14.2万亩,园林果园13.15万亩,核桃、柿子和油用牡丹等特色经济林2.6万亩;建成梅花鹿、肉牛、孔雀、娃娃鱼等特色养殖厂30余家;围绕当地优势资源建成木瓜酒厂、绿色食品加工厂、药材种植加工公司等10余家;白河木瓜酒、木瓜果干、果醋饮品以及白河腊肉等土特产通过“电商”经营走向了各省各地。2014年,白河也获得全市首个整县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认定。
在盘活山林经济的同时,该县还要用好做好水文章。在南岔大鲵水产养殖厂,金灿灿的金鳟鱼欢快游曳,胖嘟嘟的娃娃鱼静享泉水滋养,2014年已实现产值80余万元;同时,中厂镇的“白河水色”饮用水,双丰镇的“骄源”饮用水,也走进了各大商场超市和千家万户。白河的优质水资源在被市场认可的同时,也带动该县生态旅游向纵深发展。目前,计划投资3.6亿元的AAA级红石河旅游景区加速推进;桥儿沟民俗古街建设完成投资1.306亿元,庙山寨、张黄大院、构扒银杏古树等生态旅游项目发展态势良好。2014年,第三产业发展拉动全县经济增长2.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