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闻网讯(记者 周健)今年3月22日,《安康日报》“新安康评论”专栏,刊登立心文章——《唯有改革创新才能激活后发优势》,提出“必须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在问题倒逼中突出重围,让影响安康发展的瓶颈制约在改革创新中迎刃而解。我们必须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把阶段性任务和战略性目标结合起来,持续让安康成为改革创新热区。”这是对安康深化改革的深刻见解和深度阐释。
近年来,全市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谋划、推动改革创新的能力,积极主动争取多项事关安康发展大局的改革创新试点,以特色改革实现关键突破,以创新驱动增强发展活力。当前,安康已荣获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市、国家政策性金融扶贫试验示范市、国家新型工业化富硒食品产业示范基地、国家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低碳试点城市、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等多项“国字号”殊荣。“村级财务审计全覆盖”、“三治融合’基层治理新模式”、 “新社区工厂”、林业改革等一大批改革案例获得“国字号”嘉奖,且有多项改革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
实践证明, 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安康已经取得了实绩,见到了实效。一系列深度改革,让影响发展的瓶颈制约迎刃而解,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安康何以取得“三连优”,改革创新为之提供了第一动力!
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打破发展瓶颈
2014年4月,经国务院同意,安康被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部确定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保护“一江清水永续北上”成了安康的第一政治责任。
对于仍处于深度贫困、发展相对滞后的安康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是保护还是开发?安康面临着两难选择。如何在保护与开发中寻求突破,成了摆在决策者面前的一大难题。2014年以来,安康立足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问题倒逼中突出重围,破解了制约发展的瓶颈。
不发展不行,发展慢了也不行。四届市委充分认识安康经济发展的优劣势,以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市建设为契机,在实施“绿色新政”上深度试水,打好生态牌,着力发展以绿色循环产业为主体的生态友好型产业,走绿色循环发展之路。对300余家高污染企业果断关停,虽然此举会减少工业产值300亿元,但带来的却是新的发展动力。新型材料、富硒产业、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纺织丝绸等生态友好型产业成了安康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017年,安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1385.46亿元,以新型材料、富硒食品、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纺织丝绸为主的六大支柱工业完成总产值1156.15亿元,切实起到了支撑作用。
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安康的10个县区除汉滨区外, 均被列入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无工不富,无工不强,安康的工业发展该如何破冰,才能既防止限制开发的县继续走劈山造城、填河造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又促使工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为此,市委深远谋划,大胆创新,提出“全域安康”的理念,实行“点上开发、面上保护”,探索出了跨越行政区域限制,在受保护的2.15万平方公里外的安康高新区和恒口示范区发展“飞地经济”的新路。
4年多来,白河、紫阳、岚皋、宁陕、镇坪5个“飞出地”已累计完成投资21.7亿元,签约招商项目66个。目前,已有46个签约项目落地建设, 14个已经竣工投产,并撬动企业投资6.1亿元,吸纳就业500余人。初步形成了“种养基地在县区、加工生产在‘飞地’、销售市场在全域”的发展新模式,既解决了“飞出地”工业化无地可用的问题,又助推了“飞入地”尽快形成工业产业集群,成为安康新型工业化的“桥头堡”和“样板区”。
汉江是安康的母亲河,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地。为保护一江清水永续北上,2017年,安康理顺体制、盘活机制,全面推行了 “河长+警长+督察长”三长治河,让汉江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去年,全市共确定各级河长2993名、警长959人,开发护河员公益专岗3000个,让全市流域面积达5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都有了自己的守护者。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使汉江出境断面水质符合国家Ⅱ类标准,而且体现了安康305万人民在护河治水上的政治担当。
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资源重组激发活力
安康地处秦巴山麓,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安康发展大局至关重要。“十二五”以来,安康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和农村“三变”等改革,重新组合资源并进行开发利用,有效激发了农村活力。
安康森林资源丰富,现有森林面积2878万亩,65%的森林覆盖率位居西北五省区前茅。长期以来,受产权不清和保护生态等方面的制约,农民只能“守着山林没火烤”,不能把资源优势变为发展优势。2010年,安康将2229万亩集体林地确权到户,基本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主体改革目标。“十二五”期间,安康又立足森林优势,着力发展林下经济,逐步形成了以林药、林芋、林菜、林禽、林畜、林蜂、林游等林下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开创了一条“生态得保护、农民能致富”的林业经济发展新路。到2017年底,全市特色经济林基地总面积达815.17万亩,实现林业综合产值182亿元,让“死”资源成了“活”资产。初步建立了“市+县(区)+镇(办)+村+龙头企业+示范园区”协同推进工作体系,为生态建设、民生保障和脱贫攻坚增添了新要素。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将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分设,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但随着城镇化的加剧,安康农村也出现了土地撂荒的情况。为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十三五”之初,安康在全面推行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保证农民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允许土地流转经营,产生规模效应。同时,在全市范围内推行了农村“三变” 改革,在确权的基础上促使土地、林地流转,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不仅盘活了农村土地、林地和涉农资金,而且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了,“火”起来了。
2016年,岚皋县率先在23个村启动“三变”改革,流转土地0.91万亩、林地4.5万亩,组织村组集体土地林地8820亩、资金161万元、资产260万元,吸收村民0.92万亩土地和2.8万亩林地,入股8个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组织、15家现代农业园区和12家龙头企业,让1.9万人实现了由农民变股东的“华丽转身”,既盘活了资源,又增加了效益。
深化“放管服”改革,市场活力逐步彰显
市场经济最基本的主体是企业。从市场发展和民生愿景上看,企业和老百姓看的都是“服务”。而从打造安康发展的新环境来说,“服务”也是其核心要义。 “十二五”以来,安康借助国家“放管服”改革的东风,深度试水,破解体制、机制不畅的坚冰,以“放管服”促政风转作风,继而吸引外来投资、推动大众创业,激发出磅礴的市场活力。
2015年,安康从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入手,强力实施权责清单制度,当年就取消、下放行政审批权及便民事项200项,并建成市、县政务中心,推行了“全程代理”机制,让群众办事实现一站式服务。2016年,又从政府机构职能和事业单位改革入手,减少行政部门70个,建成105个镇级便民服务中心和923个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点,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群众身边。2017年,在全省率先上线“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清理取消137项行政审批事项,让75个事项实现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这个平台的上线,无疑是推进安康“放管服”改革、深化政务公开、改善营商环境的务实之举,实现了由人跑路到让数据跑路,从“最多跑一次”到网络办理“办事不求人”。
2017年7月,平利县三阳镇秦基矿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汤颜生,得知可以通过网上办事大厅申请办理证照事宜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百度上搜索安康市网上办事大厅,按照程序填写了注册信息,申请了在线办理。在显示预约成功后,他通过微信扫界面上的EMS二维码,支付了快递费用,没想到很快证件就送达。拿到政照后,他激动地对人说:“只要在家把资料往网上一传,有什么意见他们就通过网上反馈过来,不管是在办公室还是出差,都可以及时处理,不仅不跑路,还免得看人脸色,这个系统真方便!”
在县级层面,各县区都根据实际情况取消了相应的审批事项,在权力上做“减法”,在服务上做“加法”,斩断一切伸向企业的 “黑手”,让营销环境说话,取得了巨大成就。2016年,紫阳在全县推行商事制度改革,推出了“全程代理”服务模式,并率先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和个体工商户“证照整合”登记制度改革,不仅让市场活力得以激发,而且受到全国通报表扬,并给予证照办理“免督查”激励。
推进民生领域改革,改革“红利”群众共享
民生问题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十二五”以来,安康民生改革从老百姓最为关注的问题着手,最大限度地让群众分享改革成果。
对于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村级财务混乱问题,从2016年开始,我市经过系列试点后,采取“市局主推、县区主导、镇办主责、所任主力”的工作机制,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村级财务审计全覆盖。从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共审计查出非法获取财政资金219.27万元、侵占集体资金156.23万元、侵占农户利益资金88.77万元、清理账外资金1312.89万元,挤掉债务水分299.31万元,把村级财务晒在了阳光下。
对于群众反映的乡村社会治理难问题,我市探索出了以党建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各级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用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民风持续向善向好。
健康问题也是群众最为关切的问题。我市结合当地实际和生态环境优势,敢于吃螃蟹,在率先推行医养结合试点的基础上,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市,不仅让百姓尝到了甜头,而且改革成果还走在了全国前列。2017年,针对群众反映的药价虚高问题,推进城市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严格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并取消5家市级公立医院药品加成,有效降低了群众看病的负担。
在脱贫攻坚战中,我市结合贫困面积大、人口多、程度深的现状,探索形成了“支部+X+贫困户”强基工程、农村“三变”改革赋能工程、新民风建设扶志工程、新社区工厂新业工程和帮扶干部素质提升前沿工程“五大工程”,构建了具有安康特色的精准扶贫新机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保障。同时,创新建设“金融扶贫”机制,推出“在脱贫攻坚一线选人用人”等激励制度,使脱贫攻坚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获得2017年全省工作成效考核优秀。
2017年,安康还建立了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长效机制,启动了关爱困境儿童心理援助活动和智慧社区建设,巩固完善了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划片入学改革成果。在党的建设、司法体制、纪律检查体制等改革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效。
唯改革者进,创新者强,改革创新者胜。正是我市始终坚持改革求新、创新求变,不断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成为安康发展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