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5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与上海市市长杨雄在北京签署协议,建立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委市协同机制。
双方商定,将充分发挥上海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开放优势,加快提升上海开放型经济水平及优势产业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在建设多双边合作机制、争取金融机构融资支持、设立国际产能合作股权投资基金等工作中对上海市予以支持。上海市将重点围绕能源开发和电力设备、汽车制造、钢铁、港口和港口设备、船舶和海洋工程、通信设备、建筑建材、轻工纺织等领域,建立动态更新的重点项目库,同时引导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大力拓展海外市场,积极开展跨国并购与产业投资合作,全方位提升国际竞争力。
另据了解,5月10日,决定上海制造业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这也标志着上海后工业时代发展拉开大幕。按照规划,经过5年初步发展,上海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工业规模和比重保持在合理区间。工业筑底企稳格局尽快形成,2020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力争保持在2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左右。
《实施意见》提出了27项重点任务,主要包括:
——着力推进供需协同,促进工业持续发展。聚焦汽车、电子信息、装备、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加大项目投资力度;推荐上海市创新产品列入《创新产品推荐目录》,通过政府首购等予以支持;支持企业开拓“一带一路”市场、开展跨国并购等,拓展国际市场。
——着力优化供给结构,促进工业高端发展。实施千项工业精品创造计划,包括300项高端装备自主突破、300项新一代信息技术成果产业化、200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200项消费品改善供给,培育一批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实施企业技术改造提速计划,每年支持100家以上重点企业开展技术改造;继续实施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结构调整计划,“十三五”期间将启动50个左右重点区域、约3500个项目调整。
——着力补齐创新短板,释放工业发展新动能。一是围绕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科创中心建设,在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方面,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批量生产和应用。二是推进工业创新平台建设,创建10家左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数据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三是推进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融合创新,建设100家示范性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带动1000家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
——着力优化要素配置,提升发展效能。用足用好科创中心建设各项政策,如探索在鼓励创业创新的普惠税制等方面开展试点;保障重点项目合理用地需求,确保重点工业项目用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