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蛹成蝶五爱村
——石泉县池河镇五爱村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安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我委自2006年负责帮扶石泉县池河镇五爱村新农村建设工作。五爱村位于石泉县池河镇东南2公里处,属典型的浅山丘陵村,全村辖11个村民小组、567户、1963人,耕地总面积2934亩。三年来,通过市发改委帮建干部和乡村干群的艰苦奋斗,突出“抓规划、引项目、兴产业”,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该村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显著提高,省市领导多次到该村参观、指导,“仁和五爱”成为汉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三年建设的基本成效
1、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农民收入明显增加。按照“一村一品”思路,结合五爱村自然优势和农民传统习惯,把蚕桑做为富民强村的支柱产业来抓。三年共新建桑园1188亩,改造老桑园300亩,管护桑园1500亩。新建集约化养蚕示范点1处,集中建设蚕室16户、48间,通过小蚕共育、实施加温,缩短养蚕时间7-8天,大大提高了养蚕的经济效益。全村养蚕规模由2006年1400张增至2174张,户均养蚕3.8张。充分利用修剪桑枝,在全镇率先发展桑枝食用菌5万袋,带动全乡镇发展桑枝食用菌64万袋。农民人均收入从2005年的2118元增长到2008年的3819元,净增1701元,年人均增收567元。
通村水泥路
2、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村容村貌彻底改变。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真心实意帮助农民解决农村基础设施薄弱问题,重点加强道路交通、人畜饮水、农田水利、村庄绿化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三年共完成村道硬化4公里,拓宽和改造村道7公里,村道绿化5公里,建便民桥4座,连接硬化到户路250户、5公里,村级路通户率达到85%。建设人饮工程1处,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户90户、360人。整修堰塘2口,修建U型渠三条2000米,保灌溉面积增加800余亩。与此同时,电力、通信等配套建设发展迅速,协调农电局投资17.8万元网改造67户、187人,架设路灯47盏;农民新购电视520户、电视入户率95%;电话新入户210户、入户率达92%,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移民新村建设
3、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公共服务惠及群众。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群众建设主体的作用,集中力量对农户居住环境卫生与村容村貌建设工作。农民新建56户,民居改造188户,建绿色庭院60户,农民人均住房达到37㎡,超任务17㎡,完成“一池三改”217户。动员群众开展房前屋后清洁卫生活动,村口治理2处,建垃圾箱15个、垃圾填埋坑25处,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加快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步伐,新建362平米的村级活动室,配置了党员活动室、警务室、农民教育活动室,建起了藏书3000余册的农家书屋;我委赠送电脑10台,该村先后配备了电脑12台,建起了新农村信息网站和远程教育室,极大提高了五爱村信息文明水平;新建了村卫生室和小超市。建成村文化体育广场1350平米,配置健身器材14件(套),农民健身运动蔚然成风,真正让村民享受到了与城镇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
4、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村风民风显著变化。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部分,三年来,五爱村广泛开展“文明卫生村”的创建,大张旗鼓地评选“好公婆”、“好媳妇”、“好丈夫”,各选12人、各奖100元;开展评选“科技示范户”50户 、“平安家庭”300户、“十星级文明户”150户的挂牌活动,教育和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文明、移风易俗、尊老爱幼、和谐相处。利用新建起的活动阵地,积极开展科技知识、劳务技能培训和各类学习教育活动,先后开展生产技能培训3500人(次),全村90%以上农户掌握1—2门实用致富技术,全村上下形成了人心思富谋发展的新风尚,三年来,五爱村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或治安案件。
5、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民主管理得到彰显。按照“五个好”的要求,配备村支部、村委会班子成员,实行了村干部座班制度,保证干部为农民服务的时间。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积极开展党员、干部便民服务承诺制度,使支部工作活起来,让每个党员动起来,引导村支部、村委会依托阵地抓服务,发挥班子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坚强堡垒作用。大力推行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广泛开展“阳光政务”活动,切实把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评议的工作机制广泛应用在村级重大事项的实施中,既加强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又密切了党和群众的关系。
二、具体措施和做法
1、科学规划,项目支撑。在充分征求干部群众意见,认真调研五爱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按照“生产发展抓蚕桑,基础设施抓配套,人居环境抓改造,村风文明抓活动,民主管理抓班子”的工作思路,科学合理、适当超前地制定了《池河镇五爱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年规划》,规划突出了产业建设、基础设施、民居改造、精神文明四个方面的内容。按照实事求是、解决问题的原则,把新农村建设的年度目标任务变成具体的相关项目,使规划更具科学、实用、可操作性,既突出了五爱村新农村建设总体安排,突出了农民的主体地位,明确了项目建设的各方面责任,又避免贪大求洋的盲目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
吴市长视察五爱小学工作
2、多方联动,落实项目。通过整合市、县包建部门的力量,发挥包建部门、村级班子各自优势,真正形成了“任务人人有、工作人人干”的工作局面。市县部门包抓领导和多次深入五爱村走访调研,现场指导工作,协调财政、人事、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科技、电力等单位,从资金、技术、物资等各方面进行扶助,帮助解决具体困难问题。三年来,市、县发改委直接解决五爱村项目资金80万元,协调扶贫办、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电力等单位投资300万元,带动农民投资500万元,全面完成了2006年规划的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精神文明和社会事业等47个项目建设任务,大大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代,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
3、全民动员,广泛参与。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我们坚持把宣传群众、发动群众作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重要环节,通过各种会议、标语、横幅、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多途径、广角度、宽范围、深领域地传达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文件精神,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把社会各界的力量凝聚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尤其在重大项目建设上,村两委坚持一事一议,坚持把决策权交给广大村民,营造了人人明白、积极参与建设的良好氛围,广大群众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习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促进了五爱村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4、精心组织,落实责任。为了明确责任,各负其责,保障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市发改委明确了一名领导和一名业务骨干帮扶五爱村,并实行“一抓到底、三年不变”。池河镇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明确提出书记、镇长挂联示范点,制定了对村两委“三位一体”的目标管理考核细则,夯实了镇、村的各自责任和目标任务。切实加强包联领导、主抓单位与镇、村以及相关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充分发挥乡镇上下协调作用,使各个方面的工作责任得到落实,把各方力量凝聚到五爱村新村建设上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确保了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稳步推进、逐步实现。
五爱村为市发改委送匾牌
三、几点经验和启示
1、激发全民共建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所在。改善基础实施条件、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动力所在。只有农民思富、领导思变、干部思干,从“要我抓”转向“我要抓”,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智慧和创造性,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才能使新农村建设不断扎实推进,取得实效,才能真正让农民摆脱贫穷、走向小康。
2、落实部门包抓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政府及其部门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新农村建需要部门指导、支持、参与。通过包联部门、乡镇、村组以及农民间的协调互动,有利于整合社会各个方面的资源,破解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和投入难题,加快推动新农村建设。
3、实施项目拉动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支撑。项目是通过组织实施满足特定需求(目标)的活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通过科学规划,实事求是地确定项目,并且扎实推进项目建设,才能促动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
4、建强村级班子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性保障。把思想好、作风好、有本领、群众拥护的人选进村班子,让班子主要成员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培训,让班子成员知道新农村建设“干什么”、“怎么干”,做到有方向、有目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四、建议
通过三年的帮扶工作,池河镇五爱村的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要求很高的一项系统工程,任重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为巩固示范成果,促进示范村更好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认真编制新农村示范村今后3-5年的发展规划和项目,并扎扎实实地落实。
2、坚持一个部门帮建,多个部门联动,实行项目捆绑,提高投资使用效益,把新农村示范村“再扶一程”。
3、制定后续扶持政策,巩固和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