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 期
安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6年8月31日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项目开始启动
●前八个月我市争取以工代赈国家投资3670万元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在西部农村实施十大工程
●全市乡财乡用县监管改革成效显著
●旬阳建立“四项机制”推进工业化进程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项目开始启动
---我市江北污水处理等4个项目通过省发改委评审
今年年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点项目之一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项目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准,近期该规划第一批重点项目开始启动,我市列入第一批启动项目的有:安康市江北污水处理项目、市江南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安康市江南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工程、白河县污水处理项目,总投资规模达3.4亿元。
2006年8月8日至8月11日,省发改委组织省建设厅、环保局及有关专家对《安康市江北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白河县城污水处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安康市江南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工程初步设计》、《安康市江南污水处理厂概算调整报告》进行了审查,会议一致认为上述4个项目满足各自前期阶段设计规范和要求,通过专家评审。各项目建设规模和投资情况如下:
1、安康市江北污水处理工程
该项目总规模为日处理污水6万吨,分别为新建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3万吨、江北中心区污水处理厂3万吨;规划设计污水收集系统干管总长66KM,工程总投资15076万元。
2、白河县城污水处理工程
设置城市集中式污水处理厂一座,总规模为日处理污水3万吨,工程分为二期建设。一期工程为日处理污水1.5万吨;规划设计污水收集系统干管总长29KM,工程总投资8924万元。
3、安康江南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工程
设计污水管总长61KM,工程总投资7228.04万元。
4、安康市江南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
二期工程规模为日处理污水3万吨,总投资3041万元。该项目原批复设计规模为日处理6万吨污水厂,总投资7611万元,一期工程3万吨已建成,完成投资5600万元。概算调整后,工程总投资8641万元,比原概算工程总投资7611万元增加工程总投资1030.4万元,增加幅度为13.53%。
目前,江北污水处理工程和白河县城污水处理工程已进入委托设计单位编制初步设计阶段;江南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和江南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工程,市发改委正在编制年度计划,有望年内下达投资计划实施建设。(投资科供稿)
前八个月我市争取以工代赈国家投资3670万元
最近,省发改委发改投资(2006)865号文件正式下达了《陕西省2006年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计划》,总投资34078万元,其中中央补助19000万元,市县配套3800万元。今年全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主要安排在45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搬迁对象是生活在自然条件差、生存条件恶劣、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贫困群众。
本次计划下达安康市总投资5699万元,其中国补资金34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680万元,群众自筹1619万元,在我市除石泉以外的9个县实施。 主要建设内容:实施搬迁1859户7524人;新建住房135430平方米,新修道路22.4KM,改造道路73.4KM,新修水窖5座,蓄水池12座,管网99.1KM,新修改造基本农田1575亩,架设线路16.4KM。
另外,省发改委陕发改投资(2006)782号文件下达了2006年中央预算内以工代赈示范项目,安排我市国家补助资金270万元,涉及水利、公路交通2大类,在白河、岚皋、宁陕、旬阳、紫阳等6个县实施。(李齐亮,晁居行)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在西部农村实施十大工程
八月中旬,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兰州召开了西部大开发“十一五”总体规划座谈会。“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在西部十二个省(市、区)规划实施“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以加快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这十大工程包括: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区域性商品粮建设工程、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工程、节水示范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农村能源工程、农村公路建设工程、农村医疗卫生及计划生育服务工程和西部地区农民创业促进工程。
实施“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重点规划在退耕还林地区改造和建设基本口粮田1500万亩。“区域性商品粮建设工程”的主要内容是重点支持四川成都平原、陕西关中地区、宁夏和内蒙古河套地区、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以及云南、贵州、西藏、新疆等省区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商品粮基地,解决区域性粮食供给,确保西部地区粮食基本自给。
立足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十一五”期间国家还将在西部地区逐步建成棉花、糖料、烟叶、水果、花卉、茶叶、马铃薯、畜产品、林特产品、中草药等十大有特色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在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快实施道路、医疗卫生、农村饮水安全及节水示范、移民搬迁、新能源利用等专项工程。具体内容是改造完成11万公里农村公路,实行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和行政村通公路的目标;对失去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农牧民,国家优先安排资金进行易地扶贫搬迁,将易地安置150万人;解决西部地区3700万农村居民饮水困难问题;建设1100万口农村户用沼气池,利用电网延伸、风力发电、小水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手段,基本解决西部地区无电人口用电问题。
另外,以乡镇卫生院建设为重点,同步建设县医院、妇幼保健院、县中医院;以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建设为重点,建设县级服务站、中心服务站、流动服务车等,逐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条件。
规划草案提出,以培养农民企业家为重点,加强西部农民创业技能培训,引导和支持农民创办企业,增加农民收入。
全市乡财乡用县监管改革成效显著
2006年元月起,全市10县区全面实行以“预算共编、帐户统一、资金统筹、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为主要内容的乡财乡用县监管改革,乡镇财政新的管理方式落实。总体情况看,运行平稳,操作规范,初步实现了“财力向下倾斜、管理向下延伸、保证乡村运转、促进乡村发展的目标”,改革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收入管理上,各县区通过实行收入集中管理、票据统一管理等制度,确保了收入的及时入库。在支出管理上,各县区对乡镇实行“用款先申报、拨款按计划、支出严审核”制度,使乡镇级公务费支出得到了有效控制。
今年各县区对乡镇的财力补助比上年净增加8989.1万元,平均增长27.5%,保证了乡村两级的正常运转。
各县区财政部门加大乡镇财政运行的监管力度,坚持在系统内定期进行内审监管,杜绝了乡镇发生新债。县区两极积极落实乡镇财政“九项职能”,把工作重点由管收入转移到培植财源、管好支出上来,由向农民收钱转移到“发钱”上,实现了由“征收型”向“监管型”、“服务型”、“保证型”的转换。把培植财源、转收入征管作为财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真正树立了“收入是财政之本”的理念。(市农改办:杨居坤)
旬阳建立四项机制推进工业化进程
今年以来,旬阳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工业突破战略,建立四项机制推进工业化进程。一是建立“四个一”工作机制,为企业配“服务员”。该县实行“一名领导,一个企业,一个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确保55户年纳税超过5万元的企业和50个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二是建立重点企业直通车制度,为企业开“绿灯”。重点企业的经营者如果在发展中遇到重大难题,可打破一般办事程序,直接向县级领导反映和汇报,寻求直接帮助。三是建立工业经济定期统计分析制度。依照统计数据分析查找差距,并将责任落实到相关部门、乡镇及个人。四是建立工业经济考核和企业经营者绩效考核制度。对企业经营者实行绩效考核,根据各自企业在税收、就业等方面实际贡献,分年度评选优秀企业家和企业经营者,并由县财政拿出30万元给予重奖。并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不少于500万元的工业发展资金,用于工业技改贴息、新产品开发、工业经济考核奖励和工业新项目前期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