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8-2025)》(以下简称《规划》),从政绩考核、保护责任、资金扶持、科技运用、宣传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推进《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通过持续推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使我市进一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生态屏障保护有力、生态经济强市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的发展新格局。
在健全政绩考核体系方面。《规划》坚持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程,人大、政协监督重点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纳入“三项机制”考核奖惩和领导干部追赶超越积分制管理的重要内容,增加生态环境考核权重。每年与县区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签订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书,并纳入年度综合考核。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秦岭生态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发改部门牵头,环保、国土、林业等部门协调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辖区秦岭范围生态环境保护网格单元,健全镇(办)、村三、四级网格体系,推行所有区域“一张图(网格划分图)、一张网(网格管理网)、一套标准(工作标准流程)”的秦岭生态保护精细化管理制度。
在强化保护职责方面。《规划》提出严守生态红线,严把建设项目准入关,把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生态恢复治理方案等作为项目核准的前置条件。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选址不合理的项目不准建设,海拔高度在1500米以上的区域和涉及需特殊保护的敏感区域不准开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的项目不准建设。
在加大资金扶持方面。《规划》明确加大争取中省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优先对县域全部在秦岭保护区内的宁陕县、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的区域占比较多的区县,按保护的国土面积和生态环境价值核定生态环境补偿费并相应增加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将环境保护重点项目纳入到市县(区)重大项目投资规划中,拓展融资渠道。
在运用科技手段方面。《规划》提出利用大数据、物联网、无人机等先进监测、监管技术手段,以实施自动化分级实时监控、定位以及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对秦岭主要森林病虫害发生趋势、森林火情预警预报、土地矿产勘测以及动植物活动规律情况实施有效监控。
在强化宣传教育方面。《规划》要求建立秦岭生态保护基金,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和互联网等新媒体,营造贯彻实施规划的社会氛围。发挥12369环保热线作用,拓宽和畅通群众举报投诉渠道。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宣传教育人才队伍。有组织的开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集中宣传,使关注秦岭、保护秦岭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