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每每读到此句,都会不禁感慨,这段人生的旅程,我们只顾匆匆走过,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蓦然回首,岁月已经斑驳,但那些走过的痕迹却早已深埋心底。
他叫余涛,中共党员,是石泉县发改局重点项目统建股股长,2016年,受组织选派到两河镇火地沟村担任第一书记。自此,他便与火地沟村结下了不解之缘,把一名共产党员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带到基层,扎实苦干、真情帮扶、为民服务,用辛勤的汗水,带领火地沟村干部群众脱贫奔小康,旧貌换新颜,用实际行动演绎一幕幕精彩的扶贫故事。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扎根
火地沟村是陕西省石泉县两河镇的贫困村之一,2016年底贫困发生率为19.3%。这个只有677人的贫困村,沟壑纵横,发展空间狭小,产业单一且附加值低,201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7699元,而且部分老百姓思想较为保守,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缓慢甚至有些排斥。面对这些现实问题,他把困境当作挑战,第一时间召集全村所有党员、村组干部、村民代表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和收集大家的意见建议,下定决心要改变火地沟村的贫困现状。在接下来的半个月时间里,他把走访群众、深入调研作为工作重点。按照“五必访五必问”的要求,到老党员、退休支部书记、支部委员、普通农户、贫困户、致富能手家中走访座谈,收集他们对党的建设、村庄规划、村集体增收、贫困户脱贫致富等议题的意见建议。由此认真编写了《火地沟村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火地沟村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等相关规划。理论是基础,最重要的是深入实践。对于火地沟村的长效发展,首先面临的就是土地问题。传统意义上土地是农民生存的根本,是他们乡土情怀的寄托,任何人也不愿意割舍。为了寻找集中连片土地,推动土地流转更好的带动产业发展,他走家入户进行宣传,其中的一户最让他印象深刻。在前期走访过程中双方已口头达成土地流转事项,可是到了签约关键时刻村民却临时变了卦,不论如何劝说都无动于衷。这无疑给他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土地流转如果不能顺利完成,后续的产业将无法开展。为了不影响后续工作的进展他和村干部以及工作队员足足做了两天的工作,利弊对比权衡让农户彻底放下顾虑同意流转。就在临近签字的最后关头,该农户却倒了满满一杯酒提出,如果余书记能一口气喝完我就立马签字。面对此“下马威”他深知自己没有退路今天必须把这户的土地签约成功,于是将酒一饮而尽。农户也切实感受到了他的真诚,在流转协议上签了字。此后,每当这位农民遇见他都是热情笑脸相迎,那一刻他觉得自己的根也深深地扎在这个百废待兴的土地上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播种
农民离不开土地,他们很多人宁愿守在大山一辈子,也不愿走出贫穷的困境。为了让村安置点搬迁贫困群众搬得出还能稳得住,他积极向单位和镇领导汇报,主动与县搬迁办衔接落实易地搬迁后续产业项目,将流转的100亩土地作为搬迁后续产业基地,种植发展黄花菜产业,按照每户贫困家庭劳动力结构免费分配1到2亩土地进行黄花菜种植。为了整合全村的种植、养殖产业,提高规模效益,让“支部+X+贫困户”模式真正落到实处,他带领村党员干部、能人大户组建了“石泉火地沟生态农家专业合作社”和“石泉县丰年生态农业开发园”,将村中的各项产业与合作社挂钩实现村民利益的最大化。2017年,为破解火地沟村山大沟深、土地贫瘠制约发展的问题,他带领党员干部、能人大户在离村7公里的两河镇集镇社区“借地”新建了全市唯一一个村级“飞地产业园”。火地沟扶贫“飞地产业园”面向全镇及周边县区推广规范化的袋料食用菌栽培技术,以“全托管”与“半托管”的 模式带领镇境内贫困户发展食用菌产业,从2018年园区投入运行以来,累计带动全镇贫困户53户,户均增收达到2937元,流转土地26户,户均增收755元,吸纳务工人员120余人,人均增收2000元,真正让贫困群众感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幸福感。他说,“飞地产业园”就像他的孩子,看着它一天天的壮大,带领群众走向致富道路,他倍感欣慰。
“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真情
在驻村的几年中,他将自己定位为火地沟村的第678名村民。放低身段,放下架子,把自己当成真正的火地沟人,热情待民、深入群众,努力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因此大家常说余书记不像一名领导,更像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人!回想2017年,这是火地沟村贫困户姜忠清极其苦难的一年。6月他唯一的儿子不小心掉进厕所淹死,11月他妻子又由于误食药物去世,这种亡妻丧子之痛,无论是谁都难以承受。得知这一消息,余涛与村干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组织村民帮助料理后事。那段时间他扮演着心理辅导员和支客的角色,在帮助姜忠清料理妻、子的后续事宜后,又耐心对其进行劝导疏解。姜忠清每每谈到此事,总是心怀感激。热心为民服务,已经深深烙在了余涛心里。同年,村民石政高承包了20亩耕地种植烤烟,但苦于家中劳动力不足,老石陷入深深的焦虑中。他在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上门为石政高干农活,帮助其减轻负担。每每回想起此事,余涛总会笑着说:“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干过这么扎实的活了,上一次干还是在部队的时候呢。”现在,村中无论大小事村民都会请他参加,特别是到了每年年底各家要杀猪过年的时候,在整整的几个星期里每天都有村民打电话请他去喝庖汤。他说自己虽然没什么酒量但只要有空都会去参加,对于村民的盛情邀请他一定不会拒绝。
“寄语别家人,路遥霜霰凛”——亏欠
自从到村担任第一书记以来,妻子对他的工作一直非常支持,任劳任怨。女儿现上小学正是需要家长加强辅导的阶段,然而“5+2”“白加黑”的工作常态,让他根本无暇顾及。这几年为了工作,他需要长期驻村不能回家。有时妻子、女儿生病了他也只能打个电话安慰,让她们早点去医院,抓紧时间治疗。虽然自己很想陪在身边照顾她们,可实在力不从心,因为他始终牢记着自己肩上的重任。2017年对于余涛来说是开心与纠结并存的一年,开心的是妻子有了身孕,他们期盼的小生命即将到来。纠结的是面对复杂艰巨的驻村任务,自己却无法在身边陪伴照顾妻子和孩子。临近妻子生产时,恰巧正是“脱贫攻坚数据清洗”的关键期。他犹豫不决,拿起电话拨出又挂断,因为他始终无法向领导说出请假这两个字。一整晚他辗转难眠,内心充满了无助与无力。俗话说“家有贤妻,胜过良田。”没有责怪与抱怨,妻子的善解人意稳定了大后方,让他心无旁骛的投入脱贫攻坚工作之中。而如今小儿子已经3岁了,见父亲最多的也只是在手机视频中。小孩子总是问他“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而他只能用“快了,快了”来回答孩子。“这些年来亏欠家人的实在太多了”,他心酸的说到。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希望
2019年是丰收的一年,这一年火地沟村顺利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村民人年均纯收入达到了10068.01元,各项产业已初具规模。围绕 “2500亩核桃、20万袋食用菌、300亩烤烟、100亩李子、100亩黄花菜”等中长期特色产业形成总结的“22311工程”,基本实现了“山下建社区、山上建园区”的构想。看到这些成绩,他不禁感叹,从过去的稀缺到现在万物更新,实在太不容易了,但是经济发展不能留恋于现状。此刻在他脑海里又闪现出一个念头,“飞地”搞种植,本地可以搞养殖嘛。为了让老百姓多方面增收,他绞尽脑汁想出多种策略,因为他决心要把这个穷山沟变成“聚宝盆”。2020年疫情缓解后,他又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原生态畜禽散养项目,流转山林坡地40余亩,积极开展散养黑猪、土鸡、肉牛的养殖,待将来养殖形成规模,还将以网络直播的方式打造原生态品牌,让火地沟村的产品走进千家万户。“飞地产业园”振翅高飞,原生态养殖逐渐起步,传统产业规模巩固,党支部团结一致、村民勤劳奋进......这是余涛一直以来的愿望,也是火地沟村未来蓬勃发展的希望。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场脱贫攻坚战役,是勇敢者的战斗,前赴后继,奋勇争先。正如刘易斯和克拉克内首次横越大陆西抵太平洋沿岸的往返考察那样,爬上船,向西而行。他们说:“我们不知道在那儿会发现什么,但我们回来时,一定会把我们的发现告诉你。”是啊,我们始终在坚守着那份执着,这条路的艰辛不言而喻,但日子还在继续,我们也依然在坚守。